行业动态
商务部:中国须构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据北京新浪网报道,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最近撰文表示,2012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一直处於困难的增长阶段,全年进出口仅增长6.2%,与2011年相比回落16.3%。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究其原因,有国外因素,也有成本上升的因素。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发展环境的制约。前两个因素短期内难以改变,而第三个因素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开创一个有利於发展的新环境,即继续通过引入改革的红利促进发展。
霍建国说,经济危机後全球经济面临着新的平衡和调整。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在稳步提升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已是当务之急。他指出必须加大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力度:
一是稳外贸与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同步。在外贸发展困难的过程中,仍要坚持转型方向,坚持优先支持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
二是加快推进国内产业布局的调整。「十二五」时期,外贸能否走出困境,继续维持现有的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其关键在於产业布局的调整。面对当前国外面临的贸易限制升级及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外贸出口格局必须进行大的结构性调整,即加快推进贸易布局的梯度转移,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这样既可使东部实现转型升级,又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快东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调整和布局。
三是加快构建海外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高,中国有必要加强跨国公司的发展并通过发展援助、工程承包、境外投资收购兼并等业务,构建中国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商业存在形式,包括银行、保险、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产业价值链的延伸部分,逐步形成海外经营效益的盈利模式,特别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扩大海外多种形式的投资是最佳的有利时机。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国际金融危机後,全球经济发展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主要国家一方面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同时也在世界经济平衡和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方面充满了矛盾。以西方为首的主要国家,在此次危机中均受到重创,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复杂。二战後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旧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基础已发生了变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及金砖国家的作用备受关注。无论是全球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还是国际三大经济组织都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压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治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促成更公平、更合理、更能体现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